笔杆子提纲网 首页

刘伯承诗词中的壮志豪情

11-16 笔杆子提纲网

  刘伯承诗词中的壮志豪情刘伯承(1892一198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开国元帅,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他深谙兵法、足智多谋、战功赫赫,被誉为“军神”。

  朱德称其“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

  刘伯承数十载的戎马生涯皆为国家和人民而战斗,壮志不移,豪情不减,这在其流传不多的诗词中便可感知一二。

  手执青锋卫共和刘伯承出生于四川省开县(现重庆市开州区)赵家场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幼备尝艰辛,切身体会到了穷苦大众的困苦与辛酸,逐步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认为“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

  1912年,刘伯承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派到川军第五师熊克武部,从此开启了漫长的戎马生涯。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倒行逆施,反动面目彻底暴露。

  孙中山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熊克武任四川讨袁军总司令,刘伯承随部队参加了战争。

  然而,讨袁战争以失败告终,刘伯承在战斗中负伤,几经辗转回到开县老家养伤。

  刘伯承因骁勇善战,崭露头角,被四川反动当局列入通缉名单。

  1914年春,为躲避搜捕和探寻革命道路,刘伯承乘舟顺江而下,奔赴上海。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