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群居和一”的生态文明意蕴生态兴则文明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可以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荀子提出的“群居和一”理想具有鲜明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之“群”:万物连续与共生一体万物连续一体是荀子生态文明观的逻辑前提和根据。
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突破了“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的思维,“群”不仅是兽群,还是群众,甚至超越了生物群类,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
荀子说,“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各种群类具有连续性。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同群类内部是连续的,水火等无机物与植物、动物等有机物虽是异群类但也是连续性的。
人是高级动物,但只是作为荀子称之为“大共名”的“物”中一种而已,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共生一体。
既然共生一体,人必须善待万物。
人在生态共同体中有何职责?人因与万物共生共命运而须善待万物,更因人的特殊性(人之贵)而须主动承担伦理责任。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财务人员警示教育心得总结
- 下一篇:门球锦标赛开幕式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