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俗文化中寻味劳动意蕴每到过年,“忙年歌”就不绝于耳。
从扫房子到做年夜饭,“忙年歌”不仅成为人们过年期间的行动指南,还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勤劳得福、勤劳致富、勤劳交好运、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意蕴。
在中国传统年俗中,未过十五都是年。
从农历小年到正月十五,几乎天天都有讲究,每天都有事情要做。
中国人过年,就是在那二十多天的忙碌和讲究中度过的。
事实上,年的起源与人民群众的劳动形式和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甲骨文中的“年”是一个象形的“人”背上负着“禾”,用丰收后的采集活动,表示五谷成熟。
古人辛苦劳作一年,经过了春播、夏耘、秋获、冬藏,农作物生长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
然而到了冬季,自然条件不允许人们通过农业劳动有所收获,百姓便幻想出“年兽”。
“年”一来,大地苍凉,万物不生;“年”一过,草木复苏,生意盎然。
如何让“年”顺顺利利地过去呢?需要用红、用火、用响,于是贴春联、挂灯笼、粘窗花、穿新袄、放鞭炮等都成为年俗的主要内容。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喧喧嚷嚷既是年的表现形式,也有实在的用处,起到驱邪避恶、祈福纳祥的作用,让新一年周而复始,劳有所获。
具体到年的起源和年的每一天,年俗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劳动意蕴。
近年来,随着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春节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