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推动党性教育入眼更入心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探索创新“攻心式”党性教育机制,通过构建“情理交融”的课程体系、“潜移默化”的教学模式、“学思践悟”的教评机制、“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着力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党性教育不仅能让学员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更能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
这一改革探索,入选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构建“情理交融”课程体系。
抓住“教什么”这个根本,在课程体系的“全”“精”“准”上下功夫。
一是系统构建“三张清单”。
紧扣“补钙壮骨”“凝心铸魂”要求,针对党员干部履职需求,精心设计教学课程清单、教学基地清单和教材教辅清单。
开发4大类12小类的核心课程,其中党的理论课程75门,“四渡赤水+”特色课程48门,课程年更新率保持在30%以上。
建成现场教学基地159个,开发教学线路38条。
编写《用兵如神一一四渡赤水战役研究》等特色教材15本。
二是倾力打造“立校(院)之课”。
深度挖掘“四渡赤水”等红色资源,打造凸显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理论精品课、彰显红色文化和精神营养的党性精品课、展现基层探索和实践升华的时代精品课。
“红军长征在泸州”“从四渡赤水看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等12门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优质课。
三是按需定制“授课模块”。
针对不同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推动第一生产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