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为家”蕴含的行政之策和勤政之法“以乡(镇)为家”曾经是乡镇干部工作生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
主要表现形式是“三套班”领导或举家或单身住在乡镇,其他干部除了本乡镇或靠近乡镇政府人员外也都“以乡(镇)为家”。
之后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纷纷住进县城、市区,渐由“住乡”变成了“走读”。
思昔抚今,越发觉得当年并未在意的“以乡为家”这一工作生活模式,却蕴含着许多有效的行政之策、可取的勤政之法、实在的亲民之举;住乡干部与“走读干部”相比也有好多可圈可点、可颂可扬之处。
比如住乡干部在一个乡镇三五年下来,对所有村组特别对自己分工片上村组的人口、土地、庄稼茬口、沟渠路道、桥涵闸坝和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了然于心,工作起来可谓得心应手;有好多乡镇干部还真交了一些农民朋友,并长期联系,互通有无,是真正的密切联系群众。
住乡干部有足够的时间谋事。
常言道:成大事者必谋事在先。
而谋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保证。
对此,“以乡为家”的乡镇干部得天独厚,他们吃住在乡镇,有大块时间对本职工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